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觀念,即醫術最高明的並不是擅長治病的醫生,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發生的人。
我們都很習慣生病的時候,才開始找醫生治病,醫生治不好,就上網找各式各樣治病的方法,想要解決自己病痛的問題,但往往成效很差,最後只能帶著病我們過著沒有品質的生活。
其實,我們只要跟著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養生之道去做,就能預防很多疾病發生。但我們都疏忽了要做養生,或者說根本沒有人給我們要養生、如何養生的觀念,所以我們年輕時很習慣不斷損傷身體,老年時發病後要做養生就很辛苦。
《黃帝內經》是一部流傳久遠的古代傳統醫學聖典,可以說是中醫的起源,我們一般人不用去學裡面針炙把脈的方法,那是醫生要去學的。我們只要學裡面養生的觀念及方法,就能達到《治未病》的效果,我們人人都可是上醫,可以花很少的成本達到健康的目的,那何樂而不為?
後續我們會把《黃帝內經》有關養生的章節整理出來,希望大家一起來學養生,學習做【上醫】!
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歧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辦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淨安閒,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于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
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閒,少有欲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
人們無論吃什麽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樸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
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