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他的老婆幾年前在海邊發生意外而離開人世,經過多年後,他自己感覺內心已平復放下,生活也都慢慢回到正軌。
某日他與朋友來到海邊,朋友問他看到海浪會不會感到難過?他立刻很不高興的說不會,朋友要再追問時,他更生氣的叫朋友不要再問了,他說他不想回答這種問題。
回來後我朋友就陷入了低潮,以往悲傷沉悶的感覺又重捲而來而讓他重覆回想當時的狀況,一整個禮拜都陷在情緒迴圈裡出不來,他也開始質疑到底自己有沒有走出來。之後他告訴我這個情形,想聽聽我的看法,於是我就開始引導他回推當時的狀況。
我問他那時一聽到朋友問他會不會感到難過時,心裡有沒有產生異樣的感覺?他說有。我再問對那個異樣感覺,感覺如何?他仔細回想,說當時是感覺到不舒服,我說對,就是那個不舒服的感覺讓你脫口而出說”不會難過”,因為你想掩蓋那個不舒服的感覺。
再來朋友要追問你的時候,你變成是用生氣來逃避那個感覺,可是你又覺得自己早已放下,不應該有這種反應才對,便開始質疑自己,也開始回想過去的情節,越想內心卡住的情緒越多,最後讓自己墮入情緒迴圈裡而出不來了。這整個過程就是佛家講的一個念頭演變成情緒罣礙輪迴的過程,就是從無明到老死,再重新開始新的無明到老死過程(一念十二因緣)。
朋友便問:那這樣就是沒有放下,所以會產生那個異樣感覺?
我說:
不是沒有異樣感覺就叫放下,別人忽然叫你名字時,你會不會產生異樣感覺?也是會,那個感覺就是心忽然緊一下,就這樣而已,可是我們很習慣別人叫我們所以很自然就接納這樣的反應,所以只會緊一下就放下來不會產生罣礙。
可是當你朋友問你會不會難過時,你心也是緊一下,那時沒察覺就對那個緊產生好惡,便開始抵抗,於是就攀附感覺不舒服的知見而產生罣礙。放下就是任那個異樣感覺起來,不跟它對抗拉扯就不會演變成罣礙,沒多久它就會下去了。
朋友又問:那已經一念又一念產生很多罣礙了該怎麼辦?
佛家講的一念十二因緣會輪迴不已,但只要在任何一個過程中覺知到自己已經進入這個情緒輪迴,就回來覺知心中當下的感覺,細細品味心中的感覺型態,是緊的、酸的、沉的都沒關係,就試著接納當時內心產生的感覺就好,當你真正接納它時就會感到輕鬆,就不會感到有罣礙(雖然還是緊、酸、沉但多了份輕鬆),只要不繼續被帶著走,這個情緒輪迴就會打破了。
最後朋友了解到,原來每個人被提到悲傷過往,心中都會產生一點異樣感覺,那是很自然的反應,任它來任它去就沒事了,有事的是自己對那個感覺貼標籤才會墮入情緒輪迴裡,便釋懷不少。放下不是心中不能沒有發生,是可以任其發生而不與之罣礙,才是真正的放下。
PS.下列為網路上找到的一念十二因緣解釋:
十二因緣就事上而言,稱為三世十二因緣;就理上而言,隨一念心起,便具十二因緣,稱為一念十二因緣。如《大集經》中言,一念中,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即是「無明」;為愛造業即為「行」;至心專念,故名為「識」;識共色行,是名「名色」;六根生貪,是名「六入」;因入求受,名為「觸」;貪著心者,名之為「受」;纏綿不捨,名為「愛」;求是等法,名為「取」;如是法生,是名「有」;次第不斷,是名「生」;次第斷故,名之為「死」。
今以吃包子為喻,說明一念十二因緣之理。如飢餓時,想吃東西,這念心一動,即垂涎三尺,此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因為無明,則有心的造作,而產生「行」;見包子起分別,即是「識」;此時馬上由心理影響生理,現出餓鬼相,為「名色」;「六根」接觸包子,產生「觸」;見到包子覺得很好吃,就是「受」;心生愛著,即是「愛」;想執取、佔有,即是「取」;因取而產生業有,即是「有」;產生業有之後,又念念相續生起,即是「生」;念頭生、住、異、滅相續,即是「老、死」。一念具足此十二因緣,輪迴不已,此為一念十二因緣流轉門。
無名:內外不明
型:慢慢往想
識:動盪分別心起
名色:上面的知見
六入:六根所感都成情識
觸:六根想跟外務接觸
受:氣血攀附知見越加深固
愛:知見越深固越非貪愛不可習氣已深
取:時時刻刻都想貪愛取得
有:不斷滿足佔有意志堅不可拔
生:為滿足固有的貪執,蔓生出各種知見
老死:綿綿不時的妄想,煩惱憂苦曲直不已
十二因緣就事上而言,稱為三世十二因緣;就理上而言,隨一念心起,便具十二因緣,稱為一念十二因緣。如《大集經》中言,一念中,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即是「無明」;為愛造業即為「行」;至心專念,故名為「識」;識共色行,是名「名色」;六根生貪,是名「六入」;因入求受,名為「觸」;貪著心者,名之為「受」;纏綿不捨,名為「愛」;求是等法,名為「取」;如是法生,是名「有」;次第不斷,是名「生」;次第斷故,名之為「死」。
今以吃包子為喻,說明一念十二因緣之理。如飢餓時,想吃東西,這念心一動,即垂涎三尺,此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因為無明,則有心的造作,而產生「行」;見包子起分別,即是「識」;此時馬上由心理影響生理,現出餓鬼相,為「名色」;「六根」接觸包子,產生「觸」;見到包子覺得很好吃,就是「受」;心生愛著,即是「愛」;想執取、佔有,即是「取」;因取而產生業有,即是「有」;產生業有之後,又念念相續生起,即是「生」;念頭生、住、異、滅相續,即是「老、死」。一念具足此十二因緣,輪迴不已,此為一念十二因緣流轉門。